Chapter Eight──梭織織物組織與分析

6.組織圖的分析

需使用的工具:(1)分析鏡 (2)分析針 (3)方眼紙 (4)鉛筆 (5)直尺

透過分析鏡觀察布面,分辨經緯紗交錯浮沉的關係。

如密度較大,或浮點較雜之布樣,則需利用長分析針逐一加以撥開分析,並配合利用分析鏡觀察。

將所觀察到的經緯紗浮沉狀況逐一記錄於方眼紙上。一般是用”X”號,或者"□”實方點,表示經浮點:無記號表示緯浮點。

如此逐一分析到經向與緯向均出現數根相同重複的地方為止。

取出一個完整循環的組織圖,用筆劃出一個框框標明。

重新對照檢查各浮沉點是否正確,證實無誤後,再重新抄錄於另外一張方眼紙上,以便進行下一步驟。

7穿綜圖、紋版圖之判別

1.將上述已分析作成的組織圖,依照經向,找出其浮點相同的,就是提綜相同的經紗。

2.將不同浮點的經紗,標以不同的阿拉伯數目字,相同浮點的經紗,則標以相同的數字。數一數不同的根數有多少,即為該組織的”綜片數”。

3.將各條不同浮點的經紗組織點集中,按自右至左的順序繪於原組織圖平行方向的右手邊或左手邊,則成為此組織圖的”紋版圖”。

4.在”紋版圖”的下方適當位置起(一般取下方的第16格),依序以一個點表示一片綜,左下右上斜向,同樣可用"X"或"□”號,標明之。

5.將原組織圖的每一條經紗,對照”紋版圖”的每一片綜,在其下方對等位置繪上"X"或"□”號,即成為此一組織圖的”穿綜圖”。

6.一般來說,如此做成的”穿綜圖”與紋版圖往往並非原來布樣織造時的原來安排方式,而只是一個理論圖。事實上,在實際的織造現場,往往要再考慮織布機的構造,綜框的重量負擔,以及工作上的方便等等因素,而加以修正。此項修正工作務必配合現場人員需求為之。

經緯密的分析

1.已知總經數與幅寬時

以:總經數÷幅寬=經密 之公式可求出

2.已知花樣循環與色紗排列時

以:色紗排列於一個花樣循環的總根數÷一個花樣循環的寬度=經密 或 緯密

3.基本分析法

1.用分析鏡研布樣經向或緯向一個長度單位內逐一計數之

2.或可剪取一定大小之布樣,如1” × 1” 或 10cm ×10cm,再逐一拆除計算之。

但用此兩種方法時,需要注意取樣的代表性,宜避開布頭布尾,或多量取幾個不同幅寬部位,或多量取幾次,可減少誤差。

4.密度之表示

(經密 × 緯密 )

1.以”1吋”內之根數表示之 □□□ × □□□/inch

2.以”1cm”內之根數表示之 □□□ × □□□/cm

3.以”10cm”內之根數表示之 □□□ × □□□/10cm

4.以”總經數:幅寬”之根數表示之 □□□□ × □□inch(cm)幅寬

 

單位布重的測量

1.已知全長度與重量時:

以:全布重 ÷ 全長度= 每公尺或每碼之布重 求之

2.有全幅之布樣者,可剪取一公尺或一碼量度之。

3.不具完整幅寬或細碎之布樣:

可剪取一定面積大小之布樣,如10cm×10cm,測量其重量,再換算之。但必需使用精度較佳之天平為之,否則誤差甚大。

4.檢驗待定儀器與方法:

以銳利之特製圓刀,割取100cm平方之圓布樣,再用微量天平測量換算之。

5.重量表示法:

(1)克/米平方 g/m2 (世界性適用)

(2)克/米 g/m=g/m2 × 該布幅寬(m)

(3)盎斯/米 oz/m=g/m÷28.35

=疋重(kg)÷疋長(m)×35.27

(4)盎斯/碼 oz/yd=oz/m × 0.9144

以上2-4法宜同時標示幅寬。

紗支數撚度、撚向與合撚方式的測定

1.支數、撚度之測定:

宜以檢驗儀器測量為準。或有人用目測比對法,但其誤差太大,只能做無儀器測量時的參考。

2.撚向、合撚方式之測定:

可以檢儀器測量,但該儀器之構造原理十分簡單,用其他類似的方式取代來做也行。基本上就是

剪取定長的紗多段(越長越好),將其一頭固定之,在另一頭”退撚”,並計數退撚的次數,直到紗支完全解撚為止。

計得的數目,除於該紗的長度,即為該紗單位長度內的撚度。

將各段紗逐一測出撚度,並求其平均值,即得到該紗的撚度。

如遇上多股合撚之花飾紗時,應設法分辨其”心線” ”繞線”與”壓線”。但如樣本紗太短時,誤差相對會變大。

3.支數之意義與表示法:

支數是表示紗支的組細的方式,一般分為兩種表示法:

定長式表示法:以固定單位長度內的紗重表示之。

定重式表示法:以固定單位重度內的紗長表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