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產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生產與生產管理的意義

一、生產的意義

「生產」即為適應消費者的要求或市場的期待,而投入材料,並經專業人員的處理而加以變形或變質,以產生製品的過程及活動,謂之生產。

二、生產管理的意義

生產管理係以生產計劃為基礎,以生產管制為方法,將一切與生產有關的企業機能在時間與數量上講求實務、方法與技術的結合而謀求整體生產活動的最適化行為。換言之,生產管理乃經濟而有效的使用原料、人力、機器設備,使產品在適時、適質與適量上符合經濟化與效率化,因此生產管理包括兩大支柱,即生產計劃(Production Planning)與生產管制(Production Control)。

(一)廣義的生產管理

為生產製品而構成有效的生產過程,並基於消費者(使用者)的要、或市場的期待同時設定具體而可行的生產目標,並促使生產過適當的運作,進而使整體的生產活動獲得有效的生產體系及其行為。

(二)狹義的生產管理

為有效地達成生產目標,而計劃生產活動的運作與執行並妥善加以有效控制,以謀求整體生產活動的效率化輿品質化。以流程表示如圖3-1所示。

 

 

 

 

 

*第二節 生產管制與土產管理的區別

一般而言,在工廠的管理中,經常將「生產計劃與管制」及「生產管理」簡稱為「生管」而劃上等號,事實上兩者的意義是有所區別的;簡言之,「生產管理」乃「工業管理」的一環,而「生產計劃與管制」則為「生產管理」的一環。

若以英文的原意來看,管制是Control,而管理是Management,.顯然,其合意即有何差異,析言之,管制乃為達成企業目標,在生產與目標的過程中,所可能發生影響成本與產量等諸般的問題,或已發生的問題,而予以有效的預防與管制。而管理則是如何達到整體終極目標,各部門如何去協調配合的-種方案法則。在層次上,管理常出於決策領導的單位,而管制則是達成管理目標的基層執行單位。在現代企業中,決策單位固然重要,但是,執行實際生產的單位,同屬重要。

以現在企業管理所含蓋六個重要的部門,計有::決策、計劃、製造、生管、物管、品管,其中管理與管制的區別,如圖3-2所示。

 

由上圖吾人可看出,管理線由決策單位含蓋到基層單位,由決策單位發佈一企劃案交由計劃單位,然後計劃單位依決策者的指示擬定善而完整的生產計劃,並交平行單位廠長室辦公室,由廠長辦公室發生管單位執行之。

 

 

*第三節 生產的組織與生產管理程序

究整體的生產活動中,組織(Organization)乃提供有秩序且靈活的手段,以協調成員之工作,而達成共同的目標。然為達到有效率、合理且經濟的生產任務,企業不能著眼於硬體技術方面的發展,對於有關生產管理單位在企業組織上的地位,應該有一明確而有效的運作體系,否則生產系統必然紊亂而頻生事端,同時配合組織相關單位或管理者的權責若劃分不清楚或勞逸分擔不均等,將造成生產效率的低落,縱使有良好的生產技術或設備,亦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

一個企業的生產作業組織,主要可分為生產計劃、品質管制與生產管制三個部份,並形成多層、多單位的組織型態。其中整個生產過程係屬直線功能的機制,依生產計劃逐步推展各項生產進度,可直按命令或督導所有的作業員;而品質管制與生產管制兩部份則係屬幕僚功能的機制,只能在生產的過程中作必要的規劃、協調、控制、服務與改善之提議。一般的成衣廠之生管單位均隸屬於廠長室,為一幕僚單位,或維持與其他單位平行的組織型態,以發揮生管應有的功能。

一個健全而上軌道的企業,其生產管理進行的程序,均按部就班,依序逐步進行各項生產的作業,其程序如圖3-3所示。

 

我國大型而有規模的成衣廠雖略具上述程序的雛型,但有關產品設計與發展、過程設計、整體生產計劃、存貨政策與管理、設備位置與分銷系統設計等均做得仍不太理想,致使難以真正發揮生產管理的效果。至於中型規模的成衣廠大部份皆缺乏生產管理的觀念,較有管理素的中型規模成衣廠,或許尚能有系統的進行生產的各項活動,但仍有些中型及小型規模的成衣廠均不知生產管理是何物而採取打火式或急就章的管理方式,難怪乎停工待料、交貨期延遲、品質低落等問題層出不窮,比比皆是,他們咸認為規模小,用不著耗時作系統而完整的設計與生產,這是極落伍而不健康的觀念。

*第四節 生產管理的目的

任何一個企業所希望的就是能以最低的生產成本,賺取最豐厚的利潤,而生產管理的目的即是有效結合各種生產要素並善用科學管理的手法以達顧客之要求,進而符合企業之目標。根據生產的種類、款式、方法及製造能量,以測定之各項數據,建立一套標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期能經濟而有效地適時、適量運用最佳的生產方式及最低的生產成本生產出合乎品質要求的產品,進而獲得合理而優渥的利潤,此即所謂生產管理的最終目的,事實上,蘊藏著下列三種功效:

一、增加人工與機器的效率化,以收最大的生產量(Output的Max)。

二、節省人工與原料,以減低生產成本(Input的Mix)。

三、增加老板的盈利,,同時也增加員工的薪資,創造勞資雙贏的和諧局面(共榮共存)。

 

 

 

 

 

 

*第五節 生產管理的發展

揭開人類史,自有人類共同生活以來,生產的問題就與吾人有著極密切的關係而影響深遠,如我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歐洲文明的建築,再再說明了生產管理的觀念與技術的結晶。

最早對生產的經濟性加以驗證的是工廠系統出身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他在l776年提出著名的「富國論(The Wealth of the National)」並指出分工的三個基本經濟優點:

一、單一工作重複操作時的技巧發展。

二、節省作業變更所致的正常時間損耗。

三、工人專精於工作之特定範圍常可造成機器或工具的發展。

由於亞當史密斯揭櫫了分工之經濟利益說後,使得人類的生產技術有了重大的變化,因而奠定了日後工作簡化(Work Simplification),動作與時間研究(Motion & Time Study)的基礎。

繼史密斯之後,英人巴貝基(Charles Babbage)又進一步觀察並提出許多有關生產組織及經濟性的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同時於l832年發展其「機器與製造之經濟論(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s & Manufactures)」-文中,強調以科學方法分析企業間題、時間研究、廠房配置、獎工制度等許多實務上的觀念,對往後科學管理學派的影響很大。

191l年「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neck W. Taylor)發表「科學管原理(Princip1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書,以科學法則決定每人每天的工作量,認為管理人員的職責即在發現與利用這些法則於生產系統的營運。泰勒在生產管理領域的發展中無疑是相當傑出的一位,他堅定不移的信念在當時雖曾使他遭到極強烈而無情的批評,但卻使他獲致極大的貢獻。泰勒有一些頗富創意的實驗,如基本的生產組織、工資理論…等對日後的影響與發展影響極為深遠。泰勒的後繼者相當多,如巴斯(Carl Barth) )、甘特(Henry L. Gantt)、艾默森(Harrington Emerson)、吉爾博斯夫婦((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其他人士等均在泰勒的一般架構及哲學中繼績研究。

與泰勒同期的吉爾博斯夫婦則強調尋求最佳的動作方法、其貢獻在於十七項動作要素的研究,奠定了動作研究的基礎。

1913年,美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利用可移動的裝配線,降低了汽車裝配的時間。1917年,甘特(Henry Gantt)提出有名的甘特圖(Gantt Chart)同時,哈里斯(F.W. Harris)亦提出了「存貨控制經濟批量」的觀點。

早期科管理之研究多集中在於生產技術上的改進;但在l930年代以後,在生管的研究上則有兩種劃時代的發展,其一為蕭華(Walter Shawhat入)之抽樣檢驗與統計的品質管制;另一為迪皮特(L.H.C.Tippett)的工作抽樣(Work Sampling)。另外悔耶(Elton Mayol)於l927-l933年期間進行頗富盛名的「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y),發現工作設計與激勵的重要性。

生產管理的觀念,理論及技術之快速發展,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真可謂一日千里,進步神速。作業研究(Operation Research)、管理學科(Management Science)等學科的應用,使生產管理的發展更趨於成熟而合理化。1950年代以後,由於電腦的應用,使得預測或模擬等管理技術更往前邁進,同時也加速了自動化作業的發展與進步,對人類的文明更寫下光輝璀璨的一頁。

爾今,由於生產管理的觀念、理論與技術均已趨向成熟而完備,如何發揮其功能,以彰顯成效,就有待吾人努力去體會與實踐了。